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

来源:山西农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坐落在被誉为我国农业科技“硅谷”——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0多年来,秉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植根华夏农业文明厚土,

坐落在被誉为我国农业科技“硅谷”——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0多年来,秉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植根华夏农业文明厚土,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国内以农为特色、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综合性农业大学,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我国“三农”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兴农兴邦 科教同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学校从创建于1932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发展而来。当时,我国农科大学和农业专门学校迅速发展,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还未有大的发展,在风雨飘摇的灾荒战乱年代,大批有识之士主张“开发西北”、“建设西北”。193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府。辛亥革命元老、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于右任为学校首任校长。1938年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近代著名教育家辛树帜任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杨凌先后创建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教院(所),形成了闻名于世的“中国农科城”。1999年9月,在国家科教体制改革大潮中,为整合杨凌农业科教优势,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7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繁花似锦的校园。 西农学子在晨读。 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历史上曾有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执教从研。他们中有术业有专攻、著作等身的学界大师,有贡献卓著、名扬全国的劳动模范,更有驰誉海内外、成就斐然的两院院士。水利大师李仪祉、教育家辛树帜、植物生理学家和古农学家石声汉、水利学家沙玉清、昆虫学家周尧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虞宏正、赵洪璋等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建校至今,西农也经历了很多坎坷。“西农传”里说,“西农就好像一个勤劳朴实的妈妈,她住在远离城市的小镇……”,作为一所不在大城市、甚至不是二线城市办学的全国重点大学,她的发展有我们想象不到的难处,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人才的流失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西农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迈进的脚步。 2004年,西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超常规的举措吸引优秀人才。学校不仅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对引进对象、引进程序、引进待遇、考核目标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还不断创新人才引进的途径,参照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的标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以引进高层次人才。 为保障人才强校战略顺利实施,该校不仅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和领导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还专门成立了独立建制的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学校各项人才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日常性管理与服务。 “让每一个人才都有发挥才干的广阔舞台。”基于这样的共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大力支持人才干事业,用事业平台留住人才。 “一踏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门,就被学校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深深吸引。”作为主攻生物纳米材料和芯片技术的引进人才,西农的王进义这样说道。 西农校训。 10年过去了,像王进义这样的从世界各地“飞”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优秀人才,现在已经超过150名,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建设水平。 西农围绕解决制约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整合资源创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 “学校搭建的事业平台很吸引我,我在国外是搞小麦的,这里更适合我的事业。”西农作物抗旱、抗盐分子生物学博士这样说。 事业平台的搭建,让人才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和竞争力,有力促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学校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量从2005年的27项提升到169项,发表SCI、EI、SSCI等论文的数量从不到300篇增加到1797篇,获批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3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工作的宗旨和方针。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通过优化结构、扩大选修、质量监控等各种管理机制和改革举措,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西农现已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科技创新 繁花硕果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独特优势,积极投入科教体制改革洪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奋力拼搏,勇攀高峰。西农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自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8项。培养出小麦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品种“小偃6号”、我国自育苹果优良品种“秦冠”等重要成果,以及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国内首例从人体胚胎干细胞分化得到的心脏跳动样细胞团、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防治、奶山羊、秦川牛、关中黑猪、关中马、线辣椒、“西农8号”西瓜、“秦白”系列大白菜以及众多的林木新品种,油菜、甘薯新品种,多种新型农机具,多种水利及灌溉新技术新方法新设施,多种蔬菜瓜果优良品种、棉花新品种以及无公害生物农药等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与南方高校相比,西农水产科学研究领域不占优势,一是所处的西北地区水产产业规模较小,二是水产产业结构不完整。近年来,西农准确把握学科动态,结合西部水产产业需要,潜心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学科交叉,随时追踪学科前沿。持续的科研积累,让水产系厚积薄发,科研产出成果喜人。经过多年探索,西农水产科学系形成了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病害学和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四个稳定的学术团队。获批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渔业资源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渔业、养殖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水生生物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砥砺耕耘 成效显著 坚持面向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社会服务,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期以来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1999年合并组建以来,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构建了大学科技推广的集成平台和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学校在陕西及西北设立了一批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以此为平台,实现大学专家与地方科技推广人员的对接、各种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的对接、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的对接、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各个试验示范站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从品种、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贮藏、保鲜、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对农民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同时,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此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学校还与5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肯定、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群众的欢迎,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近年来,学校新农村研究院成为全国高校首批10个试点单位,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兼收并蓄 交流活跃 一流的教学和科研离不开开放的视野,离不开对国内外最新发展成就的兼收并蓄。为此,西农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有千余名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9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2006年创建了每年一届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引起国际农业科技界的高度重视,正逐步成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一个品牌论坛。 学校还设有国际学院,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学生资格,目前有外国留学生200余人。近三年来,每年都有160余名学生入选国家公派研究生国外留学项目,到国外学习深造,其中60%以上攻读博士学位。 追求卓越 筑梦未来 谈及西农未来的发展,孙其信校长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和农业发展也进入新常态,西农要准确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迎接新常态下的发展挑战,抓住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一是面对新常态,要加快学科结构布局调整,明确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面对新常态,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着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面对新常态,要深入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推动学校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理念要先行,全校师生要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绝不懈怠,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努力奋斗!”孙其信校长这样说。 走过风雨,拥抱阳光,翻开西农的历史长廊,穿越80年的奋斗与发展史,我们可以从时间的长河中,清晰地看到西农人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而奋勇前进的步伐。 回望过去,立足现在,描绘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继续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创新突破,再出发…… 喷泉广场。

文章来源:《山西农经》 网址: http://www.sxnjzzs.cn/qikandaodu/2020/1209/450.html



上一篇:胡耀邦与西农
下一篇:深刻领会“三篇光辉文献”的核心要义

山西农经投稿 | 山西农经编辑部| 山西农经版面费 | 山西农经论文发表 | 山西农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西农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