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山西关于面食的种想象

来源:山西农经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爱吃面的人,千万不能错过山西。 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里的面食凭实力称霸面条界,无论在《舌尖上的中国》还是《风味人间》,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这

爱吃面的人,千万不能错过山西。

都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这里的面食凭实力称霸面条界,无论在《舌尖上的中国》还是《风味人间》,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这里,人们对于面食的想象多达上百种,专治各种不服气。

不信?那就跟我们一起“穿越”到山西,打破对面食的刻板印象吧。

刀削面的诞生,竟源自一次“意外”

外地人最熟悉的山西面食,非刀削面莫属了。

关于刀削面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元朝建立以后,家家户户的金属刀具都被没收了,官府规定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做饭的时候轮流借用。某天,一位老大爷去借刀,发现刀被人借走还没还回来,可是自家的面已经和好了,老伴正急着用刀切面下锅。老大爷走在回家路上,正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突然被地上的薄铁片绊了一跤,于是干脆把它捡起来带回家,让老伴用这个铁片切面。老伴一看铁片,生气地说:“你这是瞎侃。”侃和砍同音,这反倒提醒了老大爷,于是他左手托起面团,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面叶一片片落入锅内。煮熟后一尝,口感竟然出奇的好,就这样,刀削面诞生了。

面条界的“高级定制款”

虽然刀削面名气最大,但你要是以为“山西面食=刀削面”,那可就太小瞧山西人的想象力了。在吃面这件事情上,他们开了无数个脑洞。

光是用来做面食的材料就多达几十种,比如小麦、高粱、荞麦、莜麦、玉米等等。制作方法就更丰富了,先拨、拉、揪、削、擀、抿、擦,再蒸、煮、煎、炸、焖、烙、炒……念起来就跟绕口令似的。

毕竟,山西人随手抓到任何一样工具,都可以拿来做面——剪刀可以做剪刀面,擦黄瓜的擦丝器可以做抿尖,一根筷子也能拨出可口的剔尖。

哪怕没有工具也没关系,山西人有着“贵客登门不动刀”的质朴传统,仅凭一双巧手,也能把看似无聊的面团玩出各种花样。

丰富的制作方法、各式浇头和油盐酱醋调和,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即使每天都吃面,也能365天不重样。难怪山西面食号称“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就连山西“土著”们,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每种都吃过。

有人说:如果把超市里随处可见的机制挂面称为“基本款”的话,那山西面食大概就属于面条界的“高级定制款”。对于山西人来说,面食早已不再是仅供果腹的食物,而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驼峰熊掌岂堪夸,拨鱼猫耳实且华

山西面食如此丰富,与山西的地理位置和种植习惯是分不开的。

这片土地被太行山、吕梁山所切割,又为黄土所覆盖,是典型的山地高原。山地面积就占去了整个山西地貌的七八成,剩下的耕地面积少,气候也相对寒冷和干燥。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耐寒耐旱的杂粮谷物,却茁壮生长起来。山顶和山脚的巨大温差,又恰好满足了各式杂粮的生长条件。小麦、莜麦、荞麦等谷物被研磨成粉,成为山西人制作面食的丰富原料。

杂粮制成的面食营养丰富、热量高,所以在很多山西人眼里,想要扛饿还是得吃面,管饱又健康。于是,面逐渐演变为山西人饭桌上的主基调。

和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城市不同,在山西,你要是说想吃“饭”,端上桌的不一定是大米饭,也可能是各种面或者馍馍。

山西面食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口感老少咸宜,吃过的都说好。

当年山西太原的晋阳居饭店迁到北京,更名为“晋阳饭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慕名而至,连点三样特色面食——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各一小碗。老舍先生吃完十分满意,作为一位知名“美食家”,自然要打出五星好评替他们宣传宣传,于是提笔写下“驼峰熊掌岂堪夸,拨鱼猫耳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的诗句。和山西面食相比,哪怕是驼峰熊掌也显得不值一提,可见这位“顾客”的满意度有多高。

还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正是受到山西面食的启发,将中国制面工艺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发展出了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面。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意面和山西面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意大利人和山西人在吃面这件事情上体现出的热情与创造力,也是惊人的一致。

最正宗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感到奇怪:既然山西面食这么厉害,为什么外地很少见到山西面馆呢?

文章来源:《山西农经》 网址: http://www.sxnjzzs.cn/qikandaodu/2021/0222/524.html



上一篇:山西晋城苗培成家族的廉政家风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

山西农经投稿 | 山西农经编辑部| 山西农经版面费 | 山西农经论文发表 | 山西农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西农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