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农经》栏目设置[05/29]
- · 《山西农经》数据库收录[05/29]
- · 《山西农经》收稿方向[05/29]
- · 《山西农经》投稿方式[05/29]
- · 《山西农经》征稿要求[05/29]
- · 《山西农经》刊物宗旨[05/29]
鲜为人知的敌后小长征抗战时期洪学智在山西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39年,抗战进入艰苦时期。党中央决定将延安的抗大总校转移到晋东南。洪学智率1000余名学员随总校一起行动。转移途中,为怕孩子啼哭暴露目标,洪学智把女儿留在了一位素不相识
1939年,抗战进入艰苦时期。党中央决定将延安的抗大总校转移到晋东南。洪学智率1000余名学员随总校一起行动。转移途中,为怕孩子啼哭暴露目标,洪学智把女儿留在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乡家里。
11月初,经抗大总校研究,决定把第3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100余人组成山东干部大队,由大队长聂凤智带领到山东加强第一分校;另一部分270余人组成第二华中干部大队,由洪学智带领去新四军办抗大5分校。两个大队的沿途行动,由洪学智统一指挥。洪学智连夜赶到西井抗大总校部,遇日军扫荡,经总校领导商议,任命洪学智为副教育长,协助教育长何长工指挥校部顺利转移。
此后,洪学智带领华中和山东两个大队,从浆水镇出发,过平汉路,夜渡卫河,绕过日伪军据点,跨过封锁线,穿津浦抵湖西。皖南事变爆发后,洪学智带领华中大队在微山湖西受困待命打游击两个月。洪学智率队巧妙地周旋于各地,打击进犯的日伪军。同时,帮助地方训练党员、民兵。
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组成后,洪学智受命率部渡过洋河,顺利抵达盐城。
洪学智带领华中大队此次向敌后转移,从1940年9月到1941年4月,途经晋、冀、鲁、豫、皖、苏6个省,路途遥远,山水阻隔,敌人封锁、“扫荡”,情况复杂多变,历经艰险,全队270人,无一人减员。
人称这次行动是“敌后小长征”。
第一节 抗大向晋东南敌后转移
一、他向这块黄土地投出深情的一瞥。三年多的时光里,这块土地在他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39年7月10日,是个小雨淅淅的日子,这是居住在干旱的陕北地区的人们最喜欢的天气。细如牛毛的雨把延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洗刷得干净明亮,树上的每一片绿叶都如同上了一层清油,闪着光亮,雨中的空气湿润清新,延河水清波荡漾,河边杨柳依依。
震天的锣鼓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随着阵阵锣鼓口号,欢呼声也一同响起。这一天,延安党政军民一万余人在延河边集聚,欢送抗大向晋东南敌后转移。
为了行动方便,抗大总校对外改称“八路军第5纵队”,由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任副司令员,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王智涛、欧阳毅分任正副参谋长。
洪学智所在的3大队1000多名学生,准备与总校一同向敌后转移。
出发前夕,中央机关于9日召开了热烈的欢送大会,毛泽东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以坚持统一战线、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内部团结这“三个法宝”作为临别赠言。他强调说:这是同志们上前线去的总方针,是拯救中华民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法宝。
抗大的队伍在锣鼓声中出发了。
队伍中的洪学智向这块黄土地投出深情的一瞥——三年多的时光里,这块土地在他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也体验了初为人父的喜悦。来陕北时他是一个人,现在,当他离开时,他们是一家三口:女儿洪醒华快要满月了。
队伍从蟠龙出发,经延川、清涧、绥德、米脂,于佳县渡过了黄河。这一路的艰辛自不必说。他们在陕北的荒山秃岭上爬上爬下,走了好多天,才来到黄河岸边。
正值汛期,奔腾翻滚的黄河水像一群狂暴的动物,怒吼着,翻滚着,发出阵阵咆哮。在黄河上行船,平时就很危险,如今水大浪急,更加危险。船工们怕危险都不愿出船,经过耐心说服和动员,才有几个胆大的答应送八路军过河。
黄河水滔滔,小木船像是漂在水面上的一片树叶,坐在小木船上的洪学智真切地感受到:与滔滔的黄河大自然相比,个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船太小,一次坐不了几个人,全团人马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全部渡完,所幸有惊无险。
过了河,他们在黄河东岸宿营休息了一天,又在峰峦起伏的吕梁山中走了一天多,来到山西的汾河边。到了河边,发现日军已封锁了渡口。于是部队往回走,再次翻过吕梁山。
过白文镇的时候,洪学智与罗团长商量,将队伍拉到一个僻远的小村子里。这里已经是阎锡山的管辖区,阎锡山的部队白天和共产党讲统战,到了晚上他们却摸八路军的哨,搞偷袭,所以,住在集镇里很不安全。
连日的奔波,洪学智满月不久的女儿醒华病了,发烧,烧退后又得了红眼病,把张熙泽也传染了。张熙泽带着孩子去镇上中药铺买药,回来后,生气地对洪学智说:“这地方的老百姓挺奇怪的,居然问我这个小孩子丢不丢?这是什么话,我自己生的孩子哪能随便丢了。”
文章来源:《山西农经》 网址: http://www.sxnjzzs.cn/qikandaodu/2021/022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