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这里何以做到“以文兴城”——探访山西代县“

来源:山西农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题:这里何以做到“以文兴城”——探访山西代县“文化故事” ? ? ? ?临近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年味分外浓烈。面塑的花馍、雁绣的虎娃、代县剪纸

题:这里何以做到“以文兴城”——探访山西代县“文化故事”

? ? ? ?临近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年味分外浓烈。面塑的花馍、雁绣的虎娃、代县剪纸特有的窗花……当地的匠人们正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诸多荣誉称号的代县,在2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多达百余种。

  如今,传统文化正以特有的方式浸润着这座仅有22万人口的晋北小城,渗透着人们的生活,自信着人们的面容,在重拾过往辉煌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

  位于代县的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新华网 发

  从保护到传承,这里以文为乐

  雕花漆红的门窗,小青瓦坡的屋顶,耳边萦绕着悦耳的古琴乐,走进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三进院落映入眼帘。这里,云集了代县成功申报的9大类1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间布艺工作室里,72岁的王永清和几个老姐妹一边给手上的布老虎收线,一边闲聊着,“退休之后每天闲着无事,比起打麻将、遛弯弯,咱代县人更喜欢做手工。”

  王永清说,自打当地政府部门创建了非遗展览中心,她和老姐妹不仅有了事做,偶尔还能贴补一下家用,“做这个咱们心里高兴,不给钱也要时常来帮帮忙,偶尔做的多了也有个千把块。”说话间,一个活灵活现的“雁门虎”已在王永清手里制作完成。

  2018年7月,首届山西非遗博览会在代县代州古城雁门游客服务中心举办。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涵盖剪纸、刺绣、面塑、漆器、泥塑等200多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参展作品超过千件,日均参展人数超过5000人。

  受此启发,代县将雁门游客服务中心改建为非遗展览中心,邀请非遗传承人免费入驻,并无偿对外开放,以方便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了解、体验代县非遗的魅力。

  王永清时常“光顾”的这间布艺工作室,由忻州市级非遗代县布艺传承人汪翀娥创立。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陈列着“三寸金莲”“雁门虎”“网花”等大大小小、别具代县风情的布艺作品,供游人参观、购买。

  “这件是我外婆为我母亲缝制的,另一件是我外婆的母亲为外婆缝制的。”工作室内,两个玻璃柜制成的展台尤为醒目。据汪翀娥介绍,展台里陈列的是代县女子出嫁时身着的婚裙,均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代县布艺吸收了苏、杭以及山西本土元素,最终自成一派,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在咱代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老物件,是感情的寄托,也是文化的传承。”汪翀娥说。

  事实上,到过代县的人们不难发现,从衣食住行到节庆文化、医药健康,甚至体育娱乐等等,传统文化的影子无一不在这里的生活中体现。

  “黄酒、琉璃、刺绣、高跷、武术、正骨、六六席……”说起传承下来的老技艺,73岁代县村民高凤兰如数家珍,“你在县城里走一走,大家都能说出几个来。”据高凤兰介绍,每年有不少外乡人远道而来,只为尝尝六六席、品品代县黄酒、看看舞龙舞狮。

  杨贵庭制作的20:1的代县边靖楼模型。新华网 发

  从传承到活化,这里以文为业

  1998年,代县边靖楼落架大修。代县城里30岁以上的人至今还依稀记得,大修前的鼓楼城台上满是草木,四周的城砖腐蚀风化,部分区域出现裂缝,数百年的古建岌岌可危。

  主持这次大修的是雁门杨氏木工技艺第三十九代传人杨贵庭。据杨贵庭介绍,落架大修需将建筑构架的全部或局部零件一一拆落,修配好后再按原样安装复原,“是古建筑修复中最考验功夫的技术。”

  在杨贵庭的带领下,修缮后的边靖楼生命得以延续并展现给后人,成为代县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从杨贵庭开始,一支专注于古建筑修复与建造的专业工程队在代县组建,让老手艺“活化”开始市场化运营。

  2011年,杨贵庭组建的山西杨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文化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同年,雁门杨氏木工技艺被国务院更名为“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跟着古民居文化复兴的脚步,杨氏木匠承揽的古建工程遍布山西、河北、黑龙江等十多个省(市、区),旗下2000多名匠人走南闯北,年创产值上亿元。一门老手艺成为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新产业。

文章来源:《山西农经》 网址: http://www.sxnjzzs.cn/zonghexinwen/2021/0208/511.html



上一篇:山西规范省属企业房地产业发展
下一篇:山西省昨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为波兰输入

山西农经投稿 | 山西农经编辑部| 山西农经版面费 | 山西农经论文发表 | 山西农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西农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