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山西临猗锣鼓杂戏--晋京展演的感想 \ 乔正安

来源:山西农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山西临猗锣鼓杂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 大剧院展演《铜雀台》---乔正安供图 2007年6月,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里,举行了两场即独特而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

山西临猗锣鼓杂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 大剧院展演《铜雀台》---乔正安供图

2007年6月,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里,举行了两场即独特而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这次展演,是由文化部组织主办。特调选了山西、福建两省的珍稀剧种晋京献演,代表队的演员们就食宿在北京的京西宾馆。其中,山西有临猗的锣鼓杂戏、浮山的皮影、大同的耍孩儿、河曲的二人台等八个剧目。展演期间,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进行了播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山西日报》等资讯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可谓声势浩大,盛况空前。

山西临猗锣鼓杂戏在京都民族文化宫 大剧院展演《铜雀台》--乔正安供图

临猗锣鼓杂戏展演的剧目为《铜雀台》。此剧原本可演五个小时,由于参演时间规定为15分钟,故精选了该剧中的一个场景。剧情的大意是: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河北临漳建起铜雀台后,宴请百官。文臣题诗作赋,歌诵铜雀台;武将骑射比武,以示助兴,所以剧名定为《铜雀台》。通过此剧片段的表演,展示着锣鼓杂戏这一古老的原始风貌与艺术特色。

笔者从事文化工作多年,唱过戏,编过剧,当过团长带过班,后又

任文化馆馆长。1982年,曾两次受命组织临猗县新庄锣鼓杂戏,排演《三请诸葛》一剧,为戏剧研究院、山西戏剧研究院录像存档。为此,这次展演,被邀参加。在恢复排演期间,曾多次走访新庄、上里、高家垛、孙吉等村,拜访民间老艺人。并负责整理剧本,导演排练节目。同时,又在《铜雀台》剧中,扮演大将曹洪角色,登台表演。可以说是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经历颇多,感受亦深。

曹洪(乔正安饰)--- 乔正安供图

锣鼓杂戏的历史渊源

锣鼓杂戏起源于何朝何代,戏剧界的研究者们,争论不一。一种论点:锣鼓杂戏是从民间祭祀神鬼的傩戏中衍化而来的;另一种说法:唐代佛教“变文”讲唱活动,是锣鼓杂戏的渊源,或称作“母本”; 也有一种传言:锣鼓杂戏系宋代“村落百戏” 之一,起源于搬演神怪故事《关公斩蚩尤》。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据清康熙《猗氏县志》载:猗氏有龙岩寺(现临猗县高家垛),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寺院里原有碑碣记述:“有龙岩寺即有杂戏”。 故又有“龙岩杂戏” 之称。

据考证,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马燧,奉命带兵征伐反将李怀光,驻军在猗氏县城关与龙岩寺一带。当剿灭李怀光后,为庆祝胜利,便作了《破阵曲》、《定难曲》,命军士数百人,披甲执戟,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并将《定难曲》奉献给唐德宗李适,以此获得嘉赏。此后,民间就仿照其歌之舞之,并不断地充实发展,逐渐形成锣鼓杂戏。

马燧死后,为纪念这位护国安民的大将军,人们奉旨在猗氏县城北隅敕建了马燧庙(又称庄武王庙)。建筑宏伟,气势辉煌,雕梁画栋,塑绘金身。每年正月十五在龙岩寺举行传统的民间红火热闹,该寺周围的三管新庄、上里、高家垛,城关的贵戚坊、兴教坊、崇相西,以及关原头、杨原头、吕原头等村庄的杂戏班社,轮流上寺演出。猗氏县城每年九月初九马明王庙(即马燧庙)会,所有的锣鼓杂戏班社云集城内,竞相亮相,连演数日。观者蜂拥而至,络绎不绝。特别是在元代,由著名戏曲大师著作郎关汉卿创作的关公戏《单刀赴会》《三请诸葛》在庙会演出,一炮打响,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从而,使这一珍稀的锣鼓杂戏流传至今。

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月,有一手抄剧目《长坂坡》剧本,扉页上写有藏头“杂戏” 二字的 楹联。

其上联为:

杂岂无章 纵文马往来驰骋愿冲开气流行 咸登寿域;

下联为:

戏仍有益 看子龙耀武鏖兵能激起国民同学 共抱忠怀。

临猗锣鼓杂戏老艺人在表演--- 乔正安供图

锣鼓杂戏的传承与演变

锣鼓杂戏起源于唐代,距今己有1300年的历史。从宋、金杂戏到元曲再到清戏,锣鼓杂戏这一民间艺术,从未隔断过。它不仅对晋南蒲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的进化,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所以,称锣鼓杂戏为华夏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文章来源:《山西农经》 网址: http://www.sxnjzzs.cn/zonghexinwen/2021/0417/997.html



上一篇: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
下一篇:山西太原:图书馆里的马克思书房

山西农经投稿 | 山西农经编辑部| 山西农经版面费 | 山西农经论文发表 | 山西农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西农经》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1308052762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kf@400qi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