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农经》栏目设置[05/29]
- · 《山西农经》数据库收录[05/29]
- · 《山西农经》收稿方向[05/29]
- · 《山西农经》投稿方式[05/29]
- · 《山西农经》征稿要求[05/29]
- · 《山西农经》刊物宗旨[05/29]
山西汾阳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争背后的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唐朝诗人杜牧曾写过《清明》诗,其中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蜚声在外,“村”红是非多,杏花村也因此引来一段公案。 01 据考证,目前全国十多个地
唐朝诗人杜牧曾写过《清明》诗,其中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蜚声在外,“村”红是非多,杏花村也因此引来一段公案。
01
据考证,目前全国十多个地方有杏花村。其中,尤以山西汾阳、安徽池州竞争最为激烈,甚至不惜对簿公堂。
一开始,似乎山西占了上风。汾酒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汾酒发源地正是坐落在汾阳以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该村被称为诗酒之乡。汾酒的历史始于魏晋年间,早于杜牧出生的唐代。
自古文人好美酒,想必杜牧也不例外。诗人路过此地,听闻美酒名声,于是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名句。
但历史更多的证据还是指向了安徽池州。《清明》一诗是杜牧42岁时所写。而这一年他正由黄州刺史改任池州刺史。
从杜牧的任职经历来看,也一直在桃花杏雨的江南。42岁的杜牧在“刺史”任上,已经干了多年,本该提拔,却因陷入政治旋涡徘徊于“刺史”这一层级。写出《清明》这样的哀诗自然不足为奇。
02
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影响,从政似乎是那个时代读书人最高的价值!然而文人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古代很多文人从政,皆因浪漫的情怀,仕途往往不理想。
李白一生郁郁不得志,却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有人据此说,李白喜酒,常常醉后写诗,难免会出现幻觉。
杜牧也是风流倜傥。31岁时,他绕道镇江拜访已不惑之年,但年轻时貌美的江南才女杜秋娘,还为她写下了《杜秋娘诗》。他在刺史任上多年不得提拔,就与他的作风不严谨有关。
作为诗人,又是清明节这天,恍惚的哀思,蒙蒙细雨中,把远处一片杏花的村庄,通过“牧童遥指”,想象成“杏花村”实属常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杏花村”或许是杜牧想象中的一个村子。
正如我们今天问路人:“哪里有酒店?” 路人用手一指:“前面”!只是杜牧是诗人,他有创意,也更有诗意。
03
当代著名旅游家刘思敏在谈到“杏花村”之争时,曾说过一句话:不管杜牧在哪里写下的这首诗,其中的“杏花村”都不过是杜牧借景抒怀的载体而已。
换个角度说,杏花村很像现代的“油菜花田”,并非就是一个地名。或许这些叫杏花村的地方,多数都与《清明》一诗有关。
“杏花村”因杜牧的《清明》而名。加之诗中“杏花村”里有“酒家”,山西汾酒冠名“杏花村”,相得益彰,看来不仅仅现代人,古人也懂得蹭热度带流量!其实关于名人与地名,一直争议不断。这看似文化之争,实际是利益之争。
04
相比于杜牧的《清明》,北宋词人黄庭坚也写过一首《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相比如杜牧的《清明》诗更像单纯的感慨和发泄,却没有让人回味和强烈的代入意境。杜牧在清明雨中寻找酒家,借酒浇愁所透露的情感真叫人欲说还休!
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承。杏花村因杜牧的《清明》而扬名,山西杏花村迎合诗中之意,又以美酒为实,文化价值更加彰显。
05
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当代,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与好酒一样,久而弥醇。然而有些人却讲究“人过留名”,把留名当作文化,曾一度炒得很热的《平安经》,不免让人贻笑大方。或许撰写《平安经》的人,也想着做一回“文化达人”,被后人传承,只是《平安经》内容长且俗而无味。
同样是诗人的臧克家就写过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历史的过往正如地下的野火,野火烧尽的都是一处又一处的“不朽”。争来的虚名是经不得历史的,然而不少人却为虚名乐此不疲乐此不,甚至趋之若鹜。因为那种用文化粉饰的美,毕竟也会赢得一时称赞。
文章来源:《山西农经》 网址: http://www.sxnjzzs.cn/zonghexinwen/2021/0421/1030.html